孝道感恩故事——楊振寧不忘恩師
1986年7月的一天,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楊振寧博士獲悉,他的指導老師吳大猷教授正在臺北進行學術訪問,他屈指一算,吳教授這年7月正好是80大壽。這時,他思緒翻滾,想到去年教授在北京住院,那時抽不出時間去看他,這次正好要參加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會議,不是可以到臺北去為教授祝壽嗎?好,明天就動身。
坐在飛向臺北的飛機上,楊振寧博士想起了48年前在昆明讀書的往事……
1938年,即抗戰全面爆發后的第二年,楊振寧以優異成績破格考取了昆明西南聯大物理系。三年級時,吳大猷教授給他講課,使他對理論物理的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。第二年,他希望吳教授能指導他的畢業論文,吳教授欣然同意。在寫論文過程中,吳大猷教授對這個勤勉聰穎的學生悉心指導,使楊振寧更加堅定了今后在理論物理研究領域里的主攻方向,甚至對他的一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。后來,楊振寧去美國繼續深造,在理論物理研究方面有了不少突破。1957年,他與李政道博士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。當獲得這項國際榮譽時,他就想到了青年時代的導師。他在給吳大猷教授的信中寫道:“學生這次獲得殊榮,是過去先生悉心引導的結果,今日是學生感謝先生最好的時機。”
飛機降落后,楊振寧走下機艙,迎面看到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向他頻頻招手。“啊,吳老師,您身體還好嗎?”楊振寧深情地上前緊緊握著吳教授的手。“振寧,想不到我會在臺北與你相見吧!”吳教授又對他的學生說:“聽說你要在臺北組織一批朋友給我祝壽?”
“恩師80大壽,是學生應該做的。”
“不,不,我已向朋友們宣布不舉行任何形式的祝壽活動。”
正當師生倆走進機場餐廳休息時,一批新聞記者圍了上來進行采訪。楊振寧一邊向記者們回答提問,一邊忙著給吳教授端茶、遞餐巾紙。他向記者們說:“吳老師是我一生研究中最早的領路人,沒有吳老師在大學里對我的指導,就不可能有我的今天。”
采訪結束。楊振寧恭恭敬敬地扶著吳教授走進一輛汽車前往賓館。第二天,臺灣一家報紙在一篇報道中寫道:“楊振寧博士對他的恩師情誼之深,表現了中國傳統的‘尊師重道’的美德。”
坐在飛向臺北的飛機上,楊振寧博士想起了48年前在昆明讀書的往事……
1938年,即抗戰全面爆發后的第二年,楊振寧以優異成績破格考取了昆明西南聯大物理系。三年級時,吳大猷教授給他講課,使他對理論物理的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。第二年,他希望吳教授能指導他的畢業論文,吳教授欣然同意。在寫論文過程中,吳大猷教授對這個勤勉聰穎的學生悉心指導,使楊振寧更加堅定了今后在理論物理研究領域里的主攻方向,甚至對他的一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。后來,楊振寧去美國繼續深造,在理論物理研究方面有了不少突破。1957年,他與李政道博士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。當獲得這項國際榮譽時,他就想到了青年時代的導師。他在給吳大猷教授的信中寫道:“學生這次獲得殊榮,是過去先生悉心引導的結果,今日是學生感謝先生最好的時機。”
飛機降落后,楊振寧走下機艙,迎面看到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向他頻頻招手。“啊,吳老師,您身體還好嗎?”楊振寧深情地上前緊緊握著吳教授的手。“振寧,想不到我會在臺北與你相見吧!”吳教授又對他的學生說:“聽說你要在臺北組織一批朋友給我祝壽?”
“恩師80大壽,是學生應該做的。”
“不,不,我已向朋友們宣布不舉行任何形式的祝壽活動。”
正當師生倆走進機場餐廳休息時,一批新聞記者圍了上來進行采訪。楊振寧一邊向記者們回答提問,一邊忙著給吳教授端茶、遞餐巾紙。他向記者們說:“吳老師是我一生研究中最早的領路人,沒有吳老師在大學里對我的指導,就不可能有我的今天。”
采訪結束。楊振寧恭恭敬敬地扶著吳教授走進一輛汽車前往賓館。第二天,臺灣一家報紙在一篇報道中寫道:“楊振寧博士對他的恩師情誼之深,表現了中國傳統的‘尊師重道’的美德。”
上一篇:尋找“絕處逢生”的契機
下一篇:孝道感恩故事——許世友四跪慈母